为市场主体添活力 为人民群众增便利
——访全国政协委员、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
两会期间,中国工商报记者就深化商事制度改革、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、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、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、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、“全国一张网”的利用等问题,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、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。
记者: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您觉得哪些成果真正惠及到了人民群众?
马正其: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,取得了巨大成就。一是激发了市场活力。五年来,新设市场主体7292.9万户,新设企业2160.9万户。日均新设市场主体从改革前的3.1万户增加到2017年的5.2万户,日均新设企业从改革前的0.69万户提高到2017年的1.66万户。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由2013年的11.36户提高到目前的21.94户。二是扩大了就业和税收。2014至2017连续4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,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;全国报送年报的企业纳税总额由2013年的9.66万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13.65万亿元,增幅达41.30%。三是企业办事成本大幅降低。放宽注册资本限制、实缴改认缴、年检改年报等一系列改革举措,提升了资本配置效率,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。世界银行2017年度营商环境报告显示,我国开办企业成本占人均收入比重仅为0.7%。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从2013年度到2017年度,我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,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上升65位。仅去年一年,开办企业便利度即大幅上升34位,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商事登记领域的国际影响力。
记者:下一步,工商总局在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方面还将推出哪些实招、硬招?
马正其: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持续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。一是全面规范“多证合一”。不久前,我们牵头制定了《工商总局等十三部门关于推进全国统一“多证合一”改革的意见》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还要继续在更大范围建立“多证合一”整合事项目录,成熟一批、整合一批,持续用“减证”推进“简政”。二是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。探索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智能应用,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营业执照库,使电子营业执照成为“互联网+”环境下市场主体的唯一网络身份认证和管理标识。三是扩大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试点范围。积极推进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》等法规的修订完善,建立全国统一、标准规范、联网应用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机制。四是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。方便“进”的同时还要方便“出”,我们将继续完善简易注销制度,探索建立特殊市场主体的强制出清制度。
记者:企业开办时间是衡量营商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。请问工商总局在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方面都有哪些举措?
马正其:近年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,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向好,开办企业便利度在五年间上升了65位。下一步,工商总局将认真落实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,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。一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。今年年底前,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城市实现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8.5天,率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二是进一步优化企业登记流程。大力推行“一窗受理、并行办理”的企业开办模式,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,扩大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试点范围,切实简化工商登记办事流程、压缩各环节办理时间,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的参与度和获得感。
记者:国务院决定在更大范围内推进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工作,请问工商总局对这项工作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?
马正其:“证照分离”改革的意义在于“照后减证”,砍掉一批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,解决“准入不准营”的问题。今年,我们将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部署,加快推进“证照分离”改革。一是密切跟踪31个重点地区扩大试点工作情况,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研究提出推开措施。二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开“证照分离”改革。下半年,将企业普遍关心的、审批频率比较高、上海试点比较成熟的11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分类改革方式覆盖所有地区和所有市场主体。三是持续深化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大力推进“照后减证”。支持上海深化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事项,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经验。四是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,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。巩固扩大“证照分离”改革成果,将这一改革模式制度化、常态化,做到成熟一批、推广一批。
记者:作为市场监管的主力军,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在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工作中有何安排?
马正其: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是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的重要举措,主要解决政府部门到企业检查过多、过频的问题。目前,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实现了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全覆盖,2017年共抽查企业92.76万户,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3.73%。下一步,我们将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部署要求,深入推进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工作。一是认真做好抽查工作。按照刚刚修订出台的《工商总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(第二版)》和配套的抽查工作指引,明确阶段性目标,保质保量地完成5%的全年抽查任务。二是做好抽查信息公示。着力做好“双随机”抽查检查结果公示和信息共享工作,确保将抽查检查结果及时记于企业名下,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。三是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。切实发挥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主力军作用,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,主动牵头开展跨部门“双随机”联合抽查。四是坚持问题导向。在开展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的同时,我们还将坚持问题导向,及时处置、妥善解决投诉举报、转办交办和大数据分析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风险点。总之,要通过“双随机”这种更科学有效地“管”,促进更大力度地“放”。
记者: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运行以来,在社会上反响很大,应用很广泛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“全国一张网”,做好市场监管工作?
马正其: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是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,可以更好地推动信用监管、协同监管、联合惩戒、社会共治。2017年底,这张网已由工商总局和各省区市工商、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全面建成。目前系统日均访问量1935.9万人次,日均查询量322.46万人次,已成为企业、社会和政府部门不可或缺的“一张网”。
下一步,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“一网归集、三方使用”的作用,为市场监管做好服务。一是确保信息归集到位。畅通信息归集渠道,做好各类涉企信息归集,确保各条线涉企信息数据应归尽归,并记于企业名下。加强与各部委沟通,坚持成熟一个、纳入一个的办法,推进中央本级涉企信息归集工作。二是促进企业履责诚信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质上是各类市场主体的一张“光荣榜”“成绩单”。我们要通过这种阳光透明的公示,更好发挥信用在市场评价机制中的“指挥棒”作用,达到褒扬诚信经营、惩戒失信行为的效果,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守法经营、诚信经营。三是促进部门联合惩戒。健全完善“双向告知”、风险监管提示预警、大数据分析利用等创新举措,推动由部门“单打独斗”向协同监管、综合监管方式转变。要切实发挥公示系统的作用,在政府采购、招投标、生产经营许可等领域,将企业信用信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,让诚实守信的企业感到“处处有绿灯”,让违法失信的企业感到“处处有红灯”。